你好,歌棚在歌圩上,對歌、賽歌的雙方搭起別具一格的彩棚,稱為“歌棚”。
歌棚采用樹枝、竹竿做支架,蓋上芭蕉葉搭成。
作用:
為使傳歌、對歌同時借以挑選終身伴侶,歌棚越搭越漂亮:框架越來越堅固,上面掛上五顏十色的長布幅,都由未婚姑娘親手捐做,出嫁時作為嫁妝之一。哪個村寨的歌棚搭得寬敞、漂亮,就說明哪個村寨的姑娘聰明能干,心靈手巧。因而,在壯鄉的土地上,人們就有“山歌唱的多不多,就看歌棚搭得好不好”的說法。
歌棚是壯族的習俗。
在廣西境內,不少壯族聚居的農村,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歌節。
屆時,四面八方的壯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約定俗成的地點,暢懷對歌。在桂西巴馬、都安等地,每到歌圩前夕,姑娘們相約到“歌圩點”搭歌棚,用自織自染的黑、白、藍各色土布蓋棚、圍棚,比賽哪個歌棚搭得寬敞,哪個歌棚的布織得工藝精美歌棚。歌棚內設座、備茶,款待前來對歌的小伙子們。“歌圩點”四周鄰近的村寨,民眾蒸五色糯飯、做米粉、備菜肴以接待遠方來客。屆時,不論認識不認識,進哪家都會受到熱情款待,歌圩當天,天蒙蒙亮,男女青年們就梳洗打扮,染紅雞蛋,蒸五色糯米飯,把飯裝進精巧的小布袋里,把蛋裝進玲瓏的絲網絡袋里,趕歌圩去。
責編:BKM355
關鍵詞: 廣西壯族自治區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終身伴侶 農歷三月初三歌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