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著對特定事物感到恐懼的心理。其實,這些害怕的心理主要塬于對人、事以及未來的不了解。要想克服它,首先應找到是什么因素在作祟?恐懼的表現形式都有哪些?生命時報采訪心理專家,教你輕松對抗恐懼,不害怕。
典型特征:美國一項調査顯示,人每天要做70個選擇。小到洗發水選去屑的還是柔順的,大到畢業生決定考研還是找工作……不少人猶猶豫豫做出選擇,到頭來卻后悔,下次選擇更糾結。
【資料圖】
關于其原因,國內數據顯示50%的人認為是完美主義作怪但實際上,追求完美、性格內向、缺乏獨立意識的人即使有錢,也容易害怕選擇。還有人認為其源于擔心承擔責任、心智不健全、可選東西太多等
心理良方:當你面對選擇,與其糾結,不如行使好自己的權利。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,通過對比優劣幫助下決心。實在拿不準主意,可采取“自問自答”的心理自療技術,如“為什么選擇不升職,因為要陪家人”。另外,要增強自我安全感,給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,不必事事追求完美。
典型特征:不敢和陌生人說話,不敢和別人目光對視,不能在他人的注視下工作……這種害怕人群,在他人面前,常顯得手足無措、臉紅心跳、行為笨拙的表現正屬于社交恐懼。這種癥狀常常來源于早期社交經驗缺乏或社交挫折,由此引發的負面情緒,久之,會不自覺地形成一種緊張、不安的心理狀態,從而產生恐懼感。
心理良方:要想克服社交恐懼須從戰勝自己開始。
首先,認清恐恨來源吁心理,認清恐懼來源于心理而不是外界環境.試著說服自己交一兩個知心朋友,體驗真實的社交。
其次,不苛求自己一,不要過分關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,要懂得“人無完人”。
一爯次,多與親近的人溝通,可先試著和家人、信任的朋友交流,談話中多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最后,多參加講座、聚會到人多的地方去,讓不斷過往的人流在眼前經過,試圖給人們以微笑。
典型癥狀:很多人一到晚上就特別害怕,不敢呆在黑暗的房間、睡覺時也不讓關燈。不敢走夜路、害怕停電等。
一到黑暗的地方就會感覺透不過氣來,心慌、手腳發涼。這些怕黑的表現,往往起源于嬰幼兒時期的“分離”。
如果孩子在睡夢中醒來沒看到、聽到或摸到照顧者,就會產生恐懼感、甚至覺得被遺棄,并不自覺地把這種不良的感覺“歸咎”于黑暗,產生恐黑情結”。此外,如果在黑暗的環境中受到過強烈驚嚇,也容易留下“后遺癥”。
心理良方:生活中,我們要清楚怕黑其實是人的正常反應,只要這種害怕不是病態的恐懼,就無須太在意。如果擔心有壞人藏在衣柜里,可以在睡前打開衣柜,看清楚里面其實什么都沒有;如果擔心盜賊闖進來,就告訴自己門窗己經鎖好了,屋里很安全;如果是一個人在家,不妨閉目養神,想像房間白天的樣子,也許能幫你克服恐懼。假如以上辦法都無法緩解對夜晚的恐懼,或者腦海里總是呈
現恐怖的畫面,則需要做心理治療,找出恐懼的特有病因。
典型特征:發覺自己一看到密密麻麻的東西,就會渾身起雞皮疙瘩甚至感到惡心,這種癥狀就是典型的密集恐懼癥,這是<種t人對特殊物體威情飧產生強烈懼怕為犄征的焦慮障輯
發病時,常伴有頭暈、心慌、出汗等癥狀,雖然對恐怖的物體或情境極力回避,但卻不能控制。這類恐怖起病較晚,平均年齡在18—35歲之間,有慢性化趨勢,一般病程越長,治療效果越差。
心理良方:密集恐懼癥通常是由心理暗示導致的?!憧刹捎靡韵路椒ㄖ委煟?/p>
淼田療法:在面對密集物體時,應順其自然的接受各種癥狀的出現。正視消極體驗,對出現的情緒和癥狀不去在乎,而是著眼于自己的目的去做該做的事。
系統脫敏療法
舒適地躺在床上,微閉雙眼,想像引起較弱刺激的恐怖,放松全身,直到恐怖感接近消失;由低到高逐級想像引起更大刺激的恐怖,同時配合肌肉放松,以逐漸增強對恐怖刺激的耐受性,直至恐怖反應完全消失。
如果自我治療難以奏效,那么就要找專業人士咨詢。
典型特征:一旦到了人多擁擠的地方、或者空曠的場所,就會感到莫名的緊張害怕、沒有安全感,出現頭暈、心慌、出冷汗等生理反應,嚴重時甚至會暈倒。這種不正常的表現,專業上叫“廣場恐懼癥”。這里所說的廣場,是泛指戶外的開闊場所,比如超市、飯店、電影院,以及公交車、地鐵等公共場所。
心理良方:緩解廣場恐懼,陪伴很重要。如果有人陪在身邊,焦慮會大大減輕。另外,這種恐懼往往己經形成了條件反射,因此,重新建立安全的條件反射非常重要??捎尚〉酱?、由遠及近,循序漸進地適應不同的場所。最后,害怕時試著堅持下來,恐懼感會大大
幽閉恐懼
典型特怔:幽閉恐懼癥是一種對封閉空間的焦慮癥?;颊咴陔娞?、車廂或機艙內,可能發生恐慌癥狀,如心慌氣短、呼吸急促、渾身發抖、暈厥等。幽閉恐懼癥的原因包括成長經歷、性格因素、心理壓力等
心理良方:
1、治療幽閉恐懼癥,最好的方法是暴露法
讓病人不斷地直接暴露于令他恐懼的環境中,令其無法逃避。劇烈刺激后,患者并沒有受到實質傷害,從而建立對恐懼對象的正確認識。
2、還有一種方法是縲慢暴露法
首先設定階梯式恐懼值,然后讓患者循序漸進地暴露于引起恐懼的場所中,比如封閉的教室、火車、飛機、電梯等,使之對刺激的恐懼程度逐漸降低。
典型特征:不敢給領導打電話的人多半出于對權威的恐懼,他們幼年時可能有個苛刻的家長,常常被否定。
怕打給陌生的人常會主觀臆斷,發現自己的缺點。怕打給親人可能是怕嘮叨而產生逃避心理。怕接電話,一聽電話響就煩,這些人多半工作忙,討厭被電話鈴聲打擾。
心理良方:職場人離不開電話,要想克服“電話恐懼”:
首先,要明白正因看不到對方的面孔和表情,才可以不受干擾地對話,還能突出重點。
其次,越怕打電話就越該強迫自己多打,在高頻率通話中積累經驗,提高溝通技巧。
再次,通話前給自己積極暗示,如“對方很喜歡我,我能跟他溝通好”。另夕卜,還要全面了解對方的情況,列好“通話提綱”,才不至于無話可說。
最后,避免過于直白的開場白。不妨先問問“您現在說話方便嗎”,以確定對方有時間通話。
責編:BKM355
關鍵詞: 恐懼癥